後殖民食物與愛情

內容簡介

 
作者 也斯
ISBN 9780193987227
 
目錄
新書試讀

我欣賞故事跳躍流動描寫的速度和節奏,還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細節。〈尋路在京都〉中我最喜愛的片語是「根深蒂固的距離」,用來描寫小說中所有的關係——人物之間、文化之間、羅傑的內在和外在生活之間——實在恰當不過。這令人感到難忍的憂傷。〈愛美麗在屯門〉令我開心發笑。這令我想起電影中快速連綿的蒙太奇—它幽默而不輕淺、機敏而不躁亂。
——林在山
 
我坐在西雅圖候機室一口氣看完了〈溫哥華的私房菜〉,很多地方高聲笑了出來,但最後不禁眼有點濕。我喜歡這些熟悉的細節:保維街節,俊朗的「男仔頭」日本女子,魔術蘑菇朱古力,我想我在中文小說裏從沒讀過溫哥華這「另外」的一面。
——梁學思
 
這本書雅俗共賞,十二道菜式不分中西,各具特色,學術文化與大眾趣味共冶一爐,這是入得中學大學、出得本土海外,香港後九七作品的不二之選。
——黃勁輝
 
特別喜歡〈後殖民食物與愛情〉與〈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〉兩篇。香港人愛吃,也懂得吃,但他們對食物的熱情隱藏着對生活其他範疇的失望。到香港人心裏去的路通過胃,也斯跟我說過,他很想「好好寫香港」,這一點他在小說之中已經做到了。
——林沛理
 
小說中借美食約會靠好酒上床的「愛情」橋段其實只是副線,幾百種食物的排比羅列卻大有講究。在近幾年的香港文藝小說中,也斯的〈後殖民食物與愛情〉可以說是對「九七過渡」比較直接明顯的見證了。當然,見證方式,卻是婉轉曲折,食色,性也。
——許子東
 
不是殖民主義,也不是民族主義,而是混合、衝突、抗拒、容忍、共處,這種立場出自於香港特定的歷史位置。香港處於中英之間,混合着東西兩種文化,這種邊緣的地位和過渡的性質,既是香港的短處,也是長處。也斯在〈後殖民食物與愛情〉這篇小說中經由食物和愛情,顯示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獨特香港後殖民立場。
——趙稀方
 
《後殖民食物與愛情》裏面的男女彷彿都是難以長期相與的,倒是食物的相與性質似有無限的可能,那麼,在愛情食物之間用一個「與」字貫穿,會不會是兩套利必多概念所涉及的意識形態的互補?會不會是「同義反覆」?存在第三項嗎?如果存在,又是甚麼?是不斷轉換的故事發生場合或場所嗎?
——葉輝

作者簡介

也斯(梁秉鈞),七O年代初開始小說創作。小說結集有《養龍人師門》、《剪紙》、《島和大陸》、《布拉格的明信片》、《記憶的城市.虛構的城市》和《後殖民食物與愛情》等、詩集有《雷聲與蟬鳴》、《游離的詩》、《東西》、《蔬菜的政治》、《普羅旺斯的漢詩》等。評論有《書與城市》、《香港文化》、《文化空間與文學》等。遺作《守望香港》剛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。